2025年4月,距离欧盟碳关税正式生效仅剩不到一年时间。这场被喻为“绿色贸易战”的全球博弈,正以碳成本为武器,重构国际贸易规则。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,预测到2030年,中国对欧出口的六大高碳行业成本将激增300-650亿元,利润率压缩3-8个百分点。
碳关税的本质,是一场产业链的透明化改造。欧盟通过要求企业披露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,并强制补足与欧盟碳价的差额。这意味着,中国企业若无法在过渡期内囤积足够的“绿色资产”,不仅面临成本暴增,更可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丧失话语权。
第一类绿色资产:低碳技术——从“被动买单”到“技术卡位”
核心逻辑:技术决定碳成本,碳成本决定竞争力
欧盟CBAM的底层规则是“碳价剪刀差”——若中国吨钢碳成本比欧盟低50欧元,出口时需额外缴纳50欧元/吨的“绿色关税”。而技术升级是降低碳成本的核心路径。企业需重点囤积以下技术资产:
1.氢能炼钢:通过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,已实现减碳21%,吨钢成本仅增5%。
2.短流程炼铝:以废铝为原料的再生铝工艺,碳排放强度仅为原铝的5%。
3.碳捕集与燃料替代:水泥行业通过生物质燃料替代,可减少1.2亿吨碳排放;氢能炼钢、绿电电解铝等技术更被视为零碳转型的“终极方案”。
第二类绿色资产:绿电资源——用“绿色能源”对冲“碳关税”
核心逻辑:绿电是唯一被欧盟认可的“零碳通行证”
欧盟CBAM明确规定,若企业使用绿电生产,可直接抵扣碳排放数据。例如,某铝业巨头通过自建风光电站,将电解铝碳排放强度降低40%,显著压缩CBAM成本。囤积绿电资产的策略包括:
1.自建绿电基地:在风光资源富集区域投资分布式光伏、风电项目;
2.长期绿电采购协议:锁定低价绿电,对冲未来碳价波动风险;
3.绿证交易:通过购买国际绿证,快速满足欧盟合规要求。
第三类绿色资产:碳资产——从“成本负担”到“战略储备”
核心逻辑:碳配额是未来国际贸易的“硬通货”
国内碳市场首次扩围至钢铁、水泥、铝业,2025年配额分配将挂钩碳排放强度。企业若提前储备碳配额、CCER,可双重受益:
1.抵消CBAM成本:欧盟允许使用部分国际碳信用抵消关税,中国CCER或成关键工具;
2.套利碳价差:当前国内碳价仅60元/吨,不足欧盟的1/10,提前布局可锁定低价配额。
碳排放管理员发挥作用
企业建议
将研发预算的30%以上投向低碳技术,优先布局欧盟认可的减排路径;与科研机构共建“碳中和实验室”,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。
数据支撑
通过安装传感器、计量设备及能源管理系统,形成覆盖全流程的碳排放数据库;构建“以电折碳”模型,绿电价格每降低0.1元/度,吨铝生产成本可减少1350元;绿电覆盖率每提升10%,CBAM成本可下降5%-8%。
操作路径
成立碳资产管理团队,统筹配额交易、CCER开发与国际绿证采购;参与粤港澳大湾区“碳价衔接区”试点,探索与欧盟碳价挂钩的拍卖机制;探索碳质押融资、碳中和债券等工具,盘活碳资产流动性;通过数字化平台模拟,优化中长期低碳转型路径。